5月1日,在《濟南市生活垃圾減量與分類管理條例》正式實施之際,山東省垃圾分類標準化試點工作啟動儀式暨垃圾分類督導員上崗誓師大會在市中區舜耕街道辦事處舜雅社區舉行。與此同時,泉城13000位“督桶員”也正式上崗,接下來他們將深入社區幫助市民了解更多垃圾分類知識,監督垃圾分類工作的落地實施。
記者了解到,今年濟南將實現全市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設施全覆蓋、社會動員全覆蓋、管理責任人全覆蓋,全市廚余垃圾收運處理量達到1000噸/日以上,全市60%以上街鎮達到“達標街鎮”標準。
垃圾分類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到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健全垃圾分類全過程管理系統,需要通過垃圾管理對策前移來促進源頭減量,規范中間分類收運以杜絕混裝混運,完善終端處理設施以增強終端處理能力。
濟南市副市長尹清忠在全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動員會議上表示,抓源頭減量,要加大凈菜進城、凈菜上市工作力度,積極推動“綠色低耗、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產生,加快推動全市住宿、餐飲企業不主動提供一次性易耗品,積極回收利用郵件快件包裝物。尤其部門之間要加強合作,共同倡導低碳生活,促進垃圾源頭減量。
抓前端投放,要全面落實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制度,細化工作流程,簽訂責任書,做到分類投放管理責任人全覆蓋。城區范圍按照200戶至300戶設置1處集中投放點標準,因地制宜建設垃圾集中分類投放點、投放亭、投放房。配齊垃圾分類督導員,原則上每1處集中分類投放點配置1名督導員,并嚴格崗前培訓,加強督導考核。
抓中端收運,各區縣要組織各收運單位,增配標識統一、規范的分類收運車輛。優化“四類”垃圾收運模式和收運線路、收運時間與頻次,實現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與運輸的有序銜接。對全市垃圾轉運站按照垃圾分類要求進行改造提升,新建轉運站應具備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類暫存及轉運功能,因地制宜增加有害垃圾儲存功能。加強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每個社區、行政村至少設置1個再生資源回收站點,每個區縣至少建設1處分揀中心;探索流動回收點建設,在具備條件的小區內設置固定交投點;利用垃圾轉運站等其他閑置場地或空間,分揀、中轉再生資源。全市推行“公交式”收運模式,合理設置收運站點,定時開展收運。在商業街區、街巷門頭房推行“音樂專線”收運模式,逐步撤掉沿街垃圾桶。
抓末端處置,要重點提升廚余垃圾末端處理能力,繼續推進新建農貿市場、標準化菜市場廚余垃圾就地處理設施配置工作。加快市廚余垃圾處理廠建設,確保年底前建成投用。學習先進城市經驗,出臺鼓勵政策, 培育龍頭企業,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垃圾分類,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同向發力,打通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之間的全產業鏈條。
在做好全社會動員,強化宣傳督導、深化入戶宣傳的同時,還要強化執法檢查。通過聯合執法、專項執法,重點對餐飲企業、商業綜合體、物業小區、收運及處置單位等進行定期執法檢查。要加大對拒不履行法定分類義務、影響垃圾分類持續推進的個人和單位的執法力度,對混裝混運的收運單位嚴肅查處,依法實施處罰,督促單位和個人自覺進行垃圾分類。
同時,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建立“區投市補”的資金保障機制,加快出臺分類收費、階梯性收費等生活垃圾收費政策。各級要加大資金投入,切實保障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相關經費落實,對生活垃圾分類領域新技術、新產品和確有實效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據悉,山東16個設區市已經全部啟動垃圾分類工作,均出臺了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今年,山東省住建廳還將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出臺《山東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